漯河:讓不同智慧相遇相融

■李小艷
教《古人談讀書》時,我特意把孔子的“學思結合”、朱熹的“三到法”、徐特立的“多讀多寫,邊讀邊想,不動筆墨不讀書”并列在課件上,想讓孩子們對比著學。沒想到小熙突然舉手問:“老師,朱熹說‘心到最急’,孔子卻說‘學而不思則罔’,徐老先生更讓我們停下來作批注。到底誰的方法更好?”這幾句話如同石子投進水面,讓我對多文本閱讀有了新的體悟。
朱熹說“心到、眼到、口到”,提醒我們給思維安一盞“聚光燈”;孔子言“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”,提示我們給思維裝一臺“轉換器”,把所讀化為己有;徐特立強調讀書需要“回音壁”,讓思路在碰撞中愈發(fā)清晰。三篇文本并肩呈現,孩子們恍然大悟:讀書原來如同行路,有時盯腳下,有時看遠方,有時還需要問問同伴走得是否正確。
多文本的妙處在于讓智慧互相“搭梯子”。以前單講孔子的“學思結合”,常有孩子皺眉說“不會思”??僧斘姨岬叫焯亓⒌摹岸嘧x多寫,邊讀邊想,不動筆墨不讀書”時,小愷立刻開竅:“我讀《西游記》時,覺得孫悟空既沖動又勇敢,就在旁邊寫下感受,這算‘思’嗎?”孩子們漸漸明白:朱熹的“心到”是基礎,孔子的“思”是加工,徐特立的“批注”是把思考落在筆端——三者串聯起一張完整的讀書流程圖。
更讓我驚喜的是,孩子們開始對照這些方法提升自己。小怡在日記里寫道:“以前我讀書像小和尚念經——‘口到了,心沒到’,難怪記不住。現在我邊讀邊想,隨手寫下感受,再與同學討論,越讀越有滋味?!彼姆窒碜屛乙庾R到,多文本閱讀不是把文本當標本,而是變成照見自己的鏡子。
課末,同學們用思維導圖把孔子、朱熹、徐特立的讀書法串聯起來,紛紛說:“將這些方法合在一起,讀書就不頭疼了?!蔽蚁胝f:多文本閱讀教給我們的不僅是如何讀書,更是如何讓不同智慧相遇相融。
校對 冼 薇
統籌 周鶴琦
審讀 譚藝君